007 | AI热潮带来的变化
5月底的赛里木湖,稍微下了点雨,上山后什么都看不见
文章
除了内存,AI 也在导致硬盘涨价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导致了数据中心的建设急剧增加,远远超出了制造商的生产能力。这种情况不仅导致了内存条的价格飙升,还引发了硬盘供应短缺,特别是企业级硬盘的交货时间已经延长到了两年。为了避免这种延迟,许多超大规模计算服务提供商(hyperscalers)开始转向使用 QLC NAND-based SSDs,以保持成本并实现足够的耐用性。然而,QLC NAND 的需求激增导致了全球 SSD 价格上涨的趋势,预计 QLC NAND 将在 2027 年初超过 TLC 成为主流存储技术。
AI 需求上涨不仅仅是内存受影响,也先导致机械硬盘短缺,然后转向 QLC 固态硬盘。
巴基斯坦报纸误将AI提示词与文章一同刊出
https://x.com/omar_quraishi/status/1988518627859951986
If you want, I can also create an even snappier “front-page style” version with punchy one-line stats and a bold, info-graphic-ready layout --- perfect for maximum reader impact. Do you want me to do that next?
用 AI 润色文章已经是常态了,但没校对就直接刊出,让人难以置信。不过也侧面说明,AI 对文字编辑的冲击多大,个人怀疑超一半的记者都已经转岗了。

纽约时报要求 OpenAI 交出用户对话记录
纽约时报要求 OpenAI 提供 2000 万条私人对话,声称这有助于发现用户试图绕过其付费墙的例子。OpenAI 认为这一要求违反了隐私保护,违背了常识安全实践,并强调这将迫使他们向第三方(包括纽约时报的律师和雇佣的咨询师)提供大量敏感对话。纽约时报声称,另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此前在另一起无关的诉讼案件中同意交出其用户的 500 万条私人聊天记录。
无法理解纽约时报的理由,不过既然已经有AI公司屈服了,建议定期清理AI对话。
事实核查的未来是谎言
一些排名靠前、看似权威的网页,有时说的是真话,有时却散布谎言。Factually 就像一台随机散布虚假信息的机器,反而加剧了事实核查员本应解决的问题。
AI 的 fact check 通常都基于新闻或网页内容。但在自媒体泛滥的时代,谎言很容易被放大,这与此前给 AI 喂食 AI 生成资料的问题类似。还是那句,不要信任 AI。
生活
热饮放一放,不烫嘴再喝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指出,饮用温度超过65°C的热饮可能增加食道癌风险,因此被列为“2A类致癌物”。
刚泡好的茶或咖啡,温度通常在 85°C 至 95°C;餐厅端上来的热汤,也常常超过 70°C。如果立刻饮用,其实就是在让口腔和食道暴露在高温刺激下。
以一杯约 90°C 的黑咖啡或茶为例,在 20°C 室温 下,大约需要放置 5~10分钟 才能降到 65°C 左右。这个温度对多数人来说依然“很烫”——只要喝一小口,就会感到舌头或上颚刺痛、灼热,甚至“烫得含不住”,那就说明温度仍然过高。
相对而言,我们感到温暖、舒服、不烫嘴的饮用温度,一般在 40°C~55°C 之间。这不仅更安全,也能让味觉体验更好。
如果担心温度难以掌握,可以借助一些简单工具:
- 电子探针式温度计:测量准确,但需要清洗;
- 红外测温枪:非接触式,使用方便但误差稍大;
- 带温度控制的养生壶或电热水壶:能精准设定水温,放到适宜温度再饮用。